评书里说:“但作好事,莫问前程”。
时下正值毕业季,能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像淘沙,活成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总是太难。
还好,在北大任职的小猪达人@程蕊 是其中的那个。
程蕊,青年水墨艺术家,中央美术学院硕士,北大艺术学院中国画导师,荣宝斋画院特邀讲师,美国B&B慈善基金会亚洲艺术家代表。
每一座山,都是大地上的孤岛,
每一片水,都是拥抱孤岛的绸缎。
坚韧和柔软的相互依偎,
像极了你我虔诚又沉默的灵魂。
老师的话平静却异常沉重,让六月喧哗繁闹的毕业季加了几分阴郁。几年前还在做毕设的程蕊放下笔,看着教室窗外洒满夕阳的美术馆,她知道那是她以后要走的路,但不知道这算不算是艺术家的偏执。
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
她说画画是件很难坚持的事,就算清贫孤独可以承受,努力又不知道尽头在哪里的时候就会想要不算了吧?但是只要一想到以后都不再画画,就觉得太可怕了,比画不好还可怕。
比画不好还可怕。如果你也有一件不做比做不好更难以忍受的事,那就随他去做吧。毕竟现实生活,并没有多少惊天动地的机缘,都是一步步的顺流而下,只看你迈每一步的时候是顺着,还是和命运较个劲儿。
在这条不能急功近利的路上,她上溯唐宋元明清的发展脉络,下扩中西各种艺术表现形式,学习一点一线的控制变化,研究自然界的无穷法则。
古代、近代,甚至日本和韩国的水墨作品她都虚心研究,雕塑、建筑等其他类别的艺术形式也充满兴趣。还经常和不同国家、不同专业的艺术家探讨交流,只为找到更多的灵感和启发。
与日本艺术家金泽友娜及东洋艺术代表团合照
她对自然充满敬畏,并不断调整试图能更准确的表达这个时代人对自然的向往之心。
欣慰的是,多年来她对传统国画的追寻和热爱开始得到大家的认可,过去十数年的汗与泪随着阅历和眼界都传递到了笔触上。她的作品先后被炎黄艺术馆、美国B&B慈善基金会、纪晓岚故居以及欧盟大使馆收藏。
在平时的交流和教学中,她觉得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不够深刻。
倒不是没有兴趣,去博物馆的人每天都很多。但匆匆一眼看过就只留下“这就是清明上河图”、“原来皇上都用这杯子”。
至于国宝《平复帖》是如何被缝入衣被,免遭被劫?《清明上河图》又辗转过多少个主人?这些国宝都精妙在哪里?完全看不出门道,倒有了悻悻然的感觉。
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央美每年的毕业设计展上。
那是中国新生代设计力量集中展示的地方,现代乃至将来艺术设计与生活的交融走向都在这里有所表现。如果有人能从专业的角度给予讲解,那这次的旅行就会变得饱满而丰富。而她愿意成为带大家一起进入美学殿堂的那个人。
她说:这个时代物质太丰富,对人来说也是一种压力。
如果能通过自己的方式和努力,在延续中华文明精神力量的同时,给观者带来一点游离现实世界的感觉,就很值得。
长久被困在拥挤的城市里,喘息着背负各种压力,偶尔心底会冒出一个结庐荒野、寄情山水的念头。然而囿于现实,能接触自然的时间屈指可数。
但如果你要去北京,不妨花一天时间跟她去博物馆、去中央美院、去北大感受中华文化与自然山水的恢宏写意。甚至小做几幅随笔,在未名湖畔喝着下午茶,从日头聊到日落。
给灵魂一处放空之地